〈行為經濟學〉消費習慣的形成

【丹‧艾瑞利(Dan Ariely】

假設你走過一家餐廳,看到兩個人在門口排隊等著 進去用餐。「有人在排隊,這家餐廳一定不錯,」你心想著,於是也跟著排隊。另一個人經過,看到有三個人在排隊,也想:「這家餐廳一定棒呆了!」於是也跟著 排隊,就這樣,其他人陸續加入人龍。我們把這類行為稱做「從眾」(herding)。從眾行為就是我們根據別人先前的行為,而認定某事物是好(或壞)的, 接著自己也跟進。

不過,還有另外一種稱做「自我因循」(self-herding)的從眾行為,那就是我們根據自己之前的行為,而相信某事物是好(或壞)。基本上,一旦我們成為第一個在餐廳前排隊的人,我們就會在往後的經驗裡跟在自己後面排隊。聽起來很玄嗎?且聽我解釋。

回想一下你第一次去星巴克的情況,那是某個有事要辦的午後,你睡意濃厚,迫切需要喝杯提神飲料。你瞥了一眼星巴克的櫥窗,走了進。對一向認為唐先生甜甜圈(Dunkin’ Donuts)賣的咖啡就是莫大享受的你而言,星巴克的咖啡實在貴得嚇人。

可是既然來了,你也開始好奇這種價格的咖啡嘗起來會是什麼味道,於是你做了一件連自己都嚇一跳的事:你買了一份小杯咖啡,享受它的味道和它的提神效果,然後離開。

接下來的那周,你又經過星巴克。你應該走進去嗎?理想的決策過程應該考慮到咖啡品質(星巴克vs.唐先生甜甜圈)、兩家咖啡的價格,當然還有走 過幾個街廓到甜甜圈店的成本(或價值)。面對這個複雜的計算題,你訴諸一個簡單的辦法:「我之前去過星巴克,感覺不錯,咖啡也不錯,所以這對我是個好選 擇。」於是,你又走進星巴克,點了一份小杯咖啡。

這麼一來,你就變成第二個排隊的人,排在你自己後面。幾天之後,你再度經過星巴克。這一次,過去的經驗歷歷浮現腦海,於是你又走進星巴克;就這 樣你變成第三個排隊的人,還是排在自己後面。幾個星期過去了,你不斷光顧星巴克,而每一次光顧都強化你自己根據偏好行動的感受。現在,到星巴克買咖啡已經 成為你的習慣。

不過,事情還沒完。現在你已經習慣買高價咖啡,而在讓自己的消費曲線更上一層樓之後,其他的改變也變得更加容易。或許你現在會從買2.2美元的 小杯咖啡,變成買3.5美元的中杯咖啡,甚至買杯4.15美元的特大杯咖啡。即使你根本渾然不知自己是怎麼進入這個價格等級的,但你已經認定用相對優惠的 價格換較大杯咖啡,似乎相當合理。而換換星巴克美式咖啡、密斯朵、瑪奇朵、星冰樂等其他口味的咖啡也是如此。

舒茲(Howard Shultz)創立星巴克時,努力的讓星巴克和其他咖啡店有所不同,不是用價格,而是用氣氛。他一開始設計星巴克時,就刻意讓它感覺起來像歐陸的咖啡館。星巴克竭盡所能,凡事都要創造不同的顧客體驗,這是星巴克成功的主要秘訣。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誰說人是理性的!》【2008-05-29/經濟日報/A14版/企管副刊】

[Work] 專案心得

過年後Run的案子,最近好像有點雛型了。
雖然心裡有一點覺得很不安,但是倒是從案子裡學了不少,以前MIS課本裡面提到的使用者抗拒,還是如何成為user跟技術間的溝通橋樑等等‧‧‧
而且我發現我還是無法克服我的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很快的給他人打分數,現在才漸漸發現,就算是中小企業位高權重的人一定也有他的獨到之處才能成就他現在的樣子。
現在已經跟使用者確認流程囉,接下來的SA.SD到跟外包協調,應該也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吧,只是現在最令我擔心的是我們專案管理的部份,但是我也無能為力,心裡默默的希望可以看到系統上線的那天,但是最後結果如何,真的只能聽天由命啦。

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

今天去了Abeam 的Second Round
一整個囧到了極點
一開始先糾正了我Resume的錯誤單字跟印刷錯誤,天呀!
但印刷真的要怪7-11的濫印表機啦。
我真的一整個的想要從地洞中鑽下去,
總覺得開始工作以後,做事情不若以前那麼認真,被問到啞口無言。
奉勸大家Resume一定要檢查清楚,雖然這本來就是必備的阿,我真的是太天兵了,囧。

第二個問題就真的要好好想一想了,
問我對作HR的commitment,阿,我也不知道,
難道所有人在做第一份工作之前就對那份工作很有commitment嗎?
所以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想一想吧。

後來想想,很多事情都是需要掩飾跟演戲的,
我大概就是平常練習的太少了吧,sigh...